首页
关于
说说
壁纸
更多
统计
Search
1
任何题目都可以套的万能作文英语
3,773 阅读
2
南宋朝皇太后荒淫:竟把儿子拉上凤床
1,689 阅读
3
第二职业干点什么好呢 适合普通人空余时间做的4个副业
1,157 阅读
4
创生之柱越看越恐怖,其实只是星际气体(6000年前就已被毁灭)
1,010 阅读
5
feng拼音怎么读 feng的读法
873 阅读
万象
教育
故事
励志
资料
范文
演讲稿
策划
求职信
模板简历
投资
登录
/
注册
Search
标签搜索
热点资讯
教育资讯
大学排行
报名
大学介绍
生活
百科知识
求职信
历史典故
工作心得
演讲稿大全
唐朝故事
宋朝故事
政策
明朝故事
汉朝故事
教育
专业排行
元朝故事
高考查分
muzi845
累计撰写
43,245
篇文章
累计收到
2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万象
教育
故事
励志
资料
范文
演讲稿
策划
求职信
模板简历
投资
页面
关于
说说
壁纸
统计
搜索到
282
篇与
明朝故事
的结果
2022-04-16
明朝的王爷们怎么“创收”?多生孩子能多领俸禄
导读:明皇族的人口爆炸大明弘治五年底,山西巡抚杨澄筹向皇帝汇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纪录,截至这年8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名。朱佑樘览奏只能苦笑着摇摇头。他有点好奇,这些王爷能记清自己的儿女吗?这确实也是明代中叶以来许多王府遇到的难题。庆成王的儿子们也大多继承了父亲出众的生殖能力,比如他的长子的儿女总量后来也达到了70人。庆成王在儿女数创纪录的同时,孙子辈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63人,曾孙辈更多达510人。就是说他的直系后代这一年已达767人,再加上众多的妻妾女眷,整个庆成王府中,“正牌主子”就1000多人。庆成王肯定无法认全记清所有家庭成员。除非给儿孙妻妾们编号统计,否则很难想象他如何管理这个庞大的王府。正如朱樘所料,朱钟镒生殖冠军的称号不久之后就被他的一位后代,也就是另一位庆成王所夺取。这位庆成王光儿子就多达一百余人,以致出现了这样的尴尬场面:每次节庆家庭聚餐,同胞兄弟们见面,都要先由人介绍一番,否则彼此都不认识。正所谓“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到了正德初年,庆成王府终于弄不清自己家的人口了,焦虑地向皇帝上奏:“本府宗支数多,各将军所生子女或冒报岁数,无凭查考,乞令各将军府查报。”庆成王一府的人口增长,仅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一个缩影。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这些王爷好比种子,一二百年过去后,在各地繁衍出的数量十分惊人:山西一省,洪武年间只有一位晋王,到了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增长到1851位。洪武年间河南本来也只有一位周王,到了万历年间,已有了5000多个皇族后代……据明末徐光启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数每30年左右即增加一倍。而当代人口史学者推算的结果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10倍。查明代皇家档案也就是玉牒上正式收录的人数,洪武年间是58人,到永乐年间增至127人,到嘉靖三十二年增至19611人,而万历三十二年又增至8万多人。(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这还仅仅是玉牒上列名的高级皇族数目,不包括数量更多的底层皇族。据安介生等人口史专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近百万人之多。与此相对照,虽然“爱新觉罗”氏不是从努尔哈赤算起,而是从其父塔克世算起(源头数量比明王朝多了数倍),而且明清两朝的存活时间大致相当,但清朝末年爱新觉罗氏的成员数量是29000人。事实上,朱元璋子孙数量的急剧膨胀不但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也是世界人口史上的一道风景。各地长官惊慌地发现,本省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够供养居于此省的皇族。朱元璋种下的恶果人口如此急遽膨胀,是由于背后强大的制度驱动。朱元璋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至为冷酷。他对百姓、对大臣、对故交、对妻妾,都冷血无情。唯有在自己的子孙面前,他却满面慈祥,温柔体贴得无以复加。为了确保子孙们生活幸福,他绞尽了脑汁。开国不久,还没来得及大封功臣,他便急不可待地把所有儿子都封为亲王,虽然他最小的儿子那一年刚刚一岁。他规定皇族子孙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诸王的府第、服饰和军骑,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见了都要“伏而拜谒”。朱元璋给大明王朝的官员们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低的工资标准,给自己儿孙们制定的俸禄标准却唯恐不厚:皇子封为亲王后年俸万石,是最高官员的近七倍,还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等其他各种赏赐。为了让后代们充分享受幸福,他规定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每一个皇族后代,所有消费需要都由国家承担:10岁起开始领工资享受俸禄,结婚时国家发放房屋、冠服、婚礼费用。死时还有一笔厚厚的丧葬费。这种无微不至的“爱护”,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以至于明人不禁感慨,“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朱元璋的皇族政策,只有一个漏洞,那就是他幻想着可以通过藩王掌握军队来卫朱家天下的安全,结果自永乐年间起,亲王引兵作乱不断。此状况导致明朝历代皇帝不断致力弥补这个漏洞。皇帝们一方面保证皇族生活的穷奢极欲,另一方面则极力强化对皇族特别是藩王的控制。到明代中后期,这种控制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为了怕王爷们联合地方势力作乱,后代皇帝规定,亲王们终生只能生活在王府里,若想出城遛遛弯,得专门派人千里迢迢向皇帝本人递出申请。如果没有皇帝的亲自许可,亲王连出城扫墓都不行。为了防止亲王们有串通的机会,后代皇帝又规定,亲王们终生不得相互见面,这就是着名的“二王不相见”。
2022年04月16日
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04-16
残忍:朱元璋为何用铁裙刑处死朱棣生母
老百姓有言,古代皇帝没有一个不好色的(除了小皇帝啊),此言有道理。虽然朱元璋与马秀英两人之间感情极好,但并不是说朱元璋的后宫生活就不丰富,朱元璋也是男人,是男人就喜欢美女,他性生活同样出色。《明会典》称,“太祖四十妃嫔,惟二妃葬陵之东西,余俱从葬。”又有史书称是四十六嫔妃。不论到底哪一个数字正确,至少可以证明一点,朱元璋死前碰过的女人不低于40名。具体见《国榷》中记载,有昭敬充妃胡氏、成穆贵妃孙氏、淑妃李氏、安妃郑氏、庄清安荣惠妃崔氏、安妃达氏、妃、宁妃郭氏、惠妃郭氏、顺妃胡氏、郜氏、韩氏、余氏、杨氏、周氏、贵妃赵氏、贤妃李氏、惠妃刘氏、丽妃万氏,等等。朱元璋对女人管理很严,甚至很残酷。一旦发现身边的女人对他不忠,或如刘邦的老婆吕雉那样有“红杏出墙”之嫌,那必死无疑。民间有一种说法,朱棣非马皇后所生,其母亲是妃。但生下朱棣后,妃便受铁裙之刑惨死。“铁裙刑”是中国古代男人惩罚不忠女人的一种酷刑:将铁片做成刑具,形如裙子,逼犯人穿到身上,然后把“裙子”放在火上烘烤。刑具受热,犯人的皮肉如被烙铁烙,其惨状不言而喻,结果可想而知。妃怀孕不足月便产子,受铁裙之酷刑。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对待自己早产的女人?原来朱元璋怀疑她与人私通怀孕。当然,朱棣生母之死是一种民间传说,并不真实。但是,从中透露出朱元璋对待不忠女人的态度,还是有几分道理的。汉、明两朝的帝王们,在生活上都是很荒淫的,两朝都出了很多风流帝王、荒淫皇帝。如汉武帝“金屋藏娇”、汉成帝“牡丹花下死”、明武帝“豹房纵欲”、明世宗“炼丹恋色”。但是,朱元璋虽有众多嫔妃,连政治对手的女人也不放过,却独独没有“荒淫皇帝”的骂名,令人称奇。刘邦不同了,同样是开国之君,民间则认为他是一位“流氓皇帝”。这到底为何?对性生活的态度决定历史形象。刘邦与朱元璋历史形象的明显区别,也许还与他们各自的生理需要不同有关,不过最终还是各人在对待女色、对待妻子(皇后)态度上的不同所致。刘邦一见吕后年老色衰,就拿结发妻子不当妻子了,而独宠戚夫人。朱元璋则不同,虽然马皇后生的是一双大脚,这在过去是很丑的女人,但朱元璋一直视之如贤妻。马皇后病了,他是“朝夕尚食,手剂之”。这种只能在寻常夫妻中才能看到的情形,出现在朱元璋的后宫中,实在是难得啊。马皇后在朱元璋的女色消费上,也不是不管不问的,还是有节制的。但马皇后对朱元璋并不采取性控制的手段,让他专宠她一人(事实上也不可能),而是允许、甚至鼓励朱元璋纳妃子,包括前朝元顺帝的妃子洪吉喇氏(有人称是朱棣生母,后文会说此事)、朝鲜女人李氏、对手陈友谅的小老婆。如果是吕后,这些女人恐怕早给折磨死了。但马皇后却很好地理顺了这么多女人之间的关系,宽厚仁慈,同样难得!家有贤妻旺夫啊。对于帝王来说,这道理是一样的。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出身平民,但在史上留下了不同的评价,我想与两人皇后的优劣不无关系。但归根到底,还是与两人对性生活态度的不同造成的。如果刘邦如朱元璋那样,性生活讲点规矩,对老婆善待一点,吕雉的行为或许也会收敛一些的。可能吕雉当年真的就是这样想的――你刘邦能乱搞女人,我为什么不能养汉?!
2022年04月16日
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04-16
没根的男人:中国史上宦官死得最惨的居然是刘瑾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没有根的男人,他们即为了为了服侍皇帝和后妃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更甚至为了保持皇室血脉的纯洁而断子绝孙。这群特殊的男人们当然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一、指鹿为马,连皇帝都杀的宦官——赵高赵高作为秦二世胡亥的宠臣,专横跋扈至极。曾把一头鹿当成马拉上朝廷,让朝臣们指认是鹿是马。然后把说实话指认为鹿的大臣统统给杀了。到了秦末,面对进逼咸阳的项羽刘邦,赵高为了逃得性命,又将自己一手扶持上位的胡亥杀死。不过赵高最后也没有好下场,被末代秦王子婴诱杀,三族被灭。赵高—灭亡大秦帝国的男人二、那个年代也有天团——十常侍东汉末年,汉灵帝昏聩无道,特别宠信的宦官有张让、赵忠、夏恽等十余人。这十余个宦官玩弄皇帝与股掌之上,他们自己也是凭着皇帝的宠信,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由于他们都任中常侍之职,因此在东汉人民中获得十常侍这一光荣称号!不过由于作恶多端,在汉灵帝死后,十常侍连同宫里的两千多宦官被袁绍一并捉拿处斩。倒霉的是,有很多年纪尚小没长胡须的男子也被当成宦官,无辜中枪。十常侍—东汉王朝的断送者们三、千古贤宦第一人——高力士高力士原名冯元一,进宫后改为此名。高力士一生都跟随唐玄宗,不离不弃,忠心耿耿。安史之乱高力士陪同唐玄宗出狩巴蜀,唐肃宗即位后高力士也竭力保护唐玄宗免受杨辅国的种种刁难。最终被杨辅国嫉恨,流放发配岭南。当远在岭南的高力士听到唐玄宗郁郁而终的消息后,也悲痛过度,吐血身亡。明朝学者李贽就说过: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高力士—忠于唐玄宗一生的男人
2022年04月16日
1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04-16
徐达为何会选择在中秋节抗旨?这一天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世人常戏言,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的中秋节,对后来大明朝开国功臣徐达而言,是不好过的,因为老婆要飞了。那年的徐达,是江南枭雄朱元璋麾下的得力干将。彼时的朱元璋,已雄踞南京,手握精兵数十万。北方的元王朝,已摇摇欲坠。这正是英雄建功立业之时,是年三十岁的徐达,风华正茂,屡建战功。爱情更是挡都挡不住。这年春天,徐达在朱元璋的后花园里,邂逅了二十一岁的谢闻莺。像所有英雄美人剧本的爱情片一样,他们一见钟情,闪电般热恋。两个月后即由朱元璋主婚喜结连理。在当时的南京城,这是一段世人眼中天作之合的美满姻缘。婚后的徐达,受命领兵在外,留谢闻莺在南京料理家事。偏偏天有不测风云,谢闻莺的父亲谢再兴遭人策反,居然在前线叛变投敌。消息传来可谓晴天霹雳:按照朱元璋的军法,一人犯罪,就要全家连坐。谢家城门失火,徐家两口子,自然也要遭殃了。当然,对于徐达来说,也有不遭殃的办法——— 和老婆划清界限就行。何况徐达是朱元璋的大将,朱元璋也放出话来:只要徐达主动和老婆谢闻莺离婚,就可以免追究责任。对罪犯之女谢闻莺,也没有立刻逮捕。意思很明白:领导在给你机会,就看你的表现了。这道理,徐达知道,谢闻莺也知道。知道这个道理的谢闻莺,二话不说收拾东西回了娘家,走前留下话:离婚!知道这个道理的徐达,二话不说扔下军队,从前线返回南京。在朱元璋眼里,徐达是个听话的老实人,凡是朱元璋要办的事,他从没说过半个不字。但这次徐达说不了。那是公元1364年的八月十四,回到南京的徐达,拒绝了好友们的劝说,宁可连坐,也绝不和老婆离婚,更反反复复地往谢闻莺家跑。一天去了五趟,全吃了闭门羹。谢闻莺只托丫鬟捎话:离了吧。吃闭门羹的徐达,却犯了倔劲。谢闻莺不见,就一趟一趟跑,闭门羹吃的多了,干脆第二天守在谢家门口,标准的军姿站着,从早晨到晚上一动不动。期间没了耐心的朱元璋,为彻底断掉徐达的念想,还曾派人到谢家抓人。到了谢家门口一看,徐达杀气腾腾站在那里,谁上前就砍谁。对这位战无不胜的军神,谁敢触霉头,来了几拨人,都识趣地吓跑了。就这么一直等到夜晚。谢家的门终于开了,还是丫鬟走出来,还没来得及说话,徐达快步上前,将一盒东西,交到丫鬟手里。不到多时,门再次开了,出现在徐达面前的,是一个泪流满面的女人———谢闻莺。那一盒东西,是月饼,那一天,是至正二十二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一个夜晚,明月之下,万籁俱寂,这对患难夫妻执手相看,相携入内。在那个团圆的夜晚,在不离不弃的温情中依偎,等待着未知的命运。那个中秋节最终还是平安地过去,在听完亲信的汇报后,朱元璋并未再为难过徐达。这桩公案就似一阵风般轻轻地抹过去了。后来徐达北伐,驱逐元廷,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开创大明王朝。建国后论功行赏,位居武将第一。历代功高必震主,大明朝更不例外,明朝的开国元勋们,后来垮台清算的不少。唯独徐达,虽有蒸鹅案的疑云,晚年与谢闻莺白头偕老,举案齐眉。明朝建立之后,徐达不止一次地告诉朱元璋,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辞官回乡,与妻子泛舟湖上。也不断有人向朱元璋打徐达的小报告,但朱元璋却始终未为所动。论原因,或许正是至正二十二年的中秋节一幕,那仿佛一块试金石,试出了一个铁骨铮铮、负责任的男人。
2022年04月16日
1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04-16
刘伯温的墓在哪里 刘伯温的碑文上写了什么
刘伯温怎么死的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功臣,甚至有点功高盖主。在明朝开国之后,刘伯温不贪名利,也不以功劳自称,一再的自谦,只是被授予了伯爵,封为诚意伯,年俸禄比同等级别的爵位低很多。但就是如此,刘伯温为人刚正不阿的性格,依旧惹恼了当权的宰相李善长,甚至胡惟庸等人,他也逐渐不受朱元璋信任,心灰意冷般的退出了政治舞台,归隐江湖,时年只不过是60岁。刘伯温水墨画在刘伯温故居附近有个叫谈洋的地方,那里是盐贩子和盗贼甚行之地,刘伯温看不惯,就委托自己的儿子上奏天听,建议朱元璋在这里设立巡检司,来管理这一片伺机作乱的刁民。但是就是这么一条善意的建议,反倍胡惟庸反咬一口,认为谈洋临海面山,是一块风水宝地,刘伯温想要占为己有,做一个自己的墓地,只不过遭受当时居民的阻挠,因此想设立巡检司,方便管理那些对他不满的群众,事情的起源就是刘伯温的私心。随之,朱元璋下令把这份奏折给刘伯温知晓,刘伯温知道这是给他的提醒,希望他能够处理好此事,不然谋反的大帽子就会套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无力回天。刘伯温所能想到的就是上京面奏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不想见他,刘伯温明白自己深受冤枉,但是也无法受君主谅解,深表心灰意冷,卧不久就倒在床。胡惟庸带着所谓的补药去看望刘伯温,刘伯温吃了之后,胸口难咽,病情加剧,朱元璋依旧不理财刘伯温的上奏,只不过是派人得知刘伯温已经病倒不能下床了,传他可以坐官船返回故居。之后的不久,刘伯温就这么逝去了。有人说胡惟庸毒杀刘伯温,这是朱元璋授权的,但这已经是不解之谜,我们不得知,但是可以知道是朱元璋在建国之后,心性变了,开始怀疑功臣,并且残害功臣,这也是加剧刘伯温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刘伯温墓不知道为何,现在的人对古人的了解都是从生于何方,死于何方,再加之中的事迹,一连串的去了解一个人的历史。刘伯温他出生于青田县南田,这是毋庸置疑的,籍贯到底归属于丽水还是温州这些都是有所争议,但也不是我们所关注的,我们关注的只是他的结束在于何方。中国人有个癖好,到老还乡,落叶归根,刘伯温作为一个伟人也不例外。他病倒垂危之时,被朱元璋下令回归故乡,那么刘伯温肯定是可以葬到南田。但是苏州又来凑一脚,说是埋在它境内的定园,无路如何,他埋在何方,至少是尸骨得以安居,没有寒了刘伯温的心。朱元璋在他死后不久,追封他为文成公,使他墓的规格提高,这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小的文化遗址。占地面积不小,又有8百多平方米,石碑前刻有对他一生的肯定。有人说刘伯温的墓前有一个小土丘,看似龙珠,左边有一品字山丘,形式笔架。可见他的墓不是简简单单的墓,还是具有一定的风水,不免符合他生前的风水大师的身份。虽说他的墓有点风水,但是逼格不算特别高,有史料记载,他的两个孩子曾跟他说过,要用石块砌墓,但是这份坟墓图被刘伯温所撕毁,刘伯温说:“人不靠坟墓而流芳百世,效仿诸葛亮、张亮,他们就只是一个土墓,青草萋萋,但又有谁能不记得他们呢。”是的,一个形似普通平民的墓,葬的却是一代开国功臣。刘伯温的墓有着众多人前去吊唁,往来的人络绎不绝,可见刘伯温的魅力之大,他也做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引以为鉴,为人要低调,不一定会被众人所忽略,不然适得其反,出洋相。
2022年04月16日
1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04-16
明朝才女沈宜修生平 沈宜修诗词特色分析
沈宜修生平沈宜修生于明代,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关于沈宜修生平,许多古书文字都有记载。通过了解沈宜修生平,便可得知这位才女的生平经历。沈宜修生于1590年,卒于1635年,江苏吴江人士。沈宜修沈宜修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根据沈氏族谱得知,沈宜修的伯父沈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沈的侄子沈自晋是明代文学家,著有《望湖亭》等作品。沈宜修在这样一个家庭出生,自幼深受诗词歌赋的熏陶,长大后的沈宜修自然成为一个才女。根据沈宜修胞弟沈自征在《鹂吹集序》中写到,沈宜修四五岁时,便能过目不忘,等到沈宜修八岁时,她对政事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在这种传统观念之下,沈宜修并没有去学堂念书,除了父母偶尔教习读书作诗之外,出于对文学知识的喜爱,沈宜修自己勤加专研。出嫁之前,沈宜修“读遍书史”,是吴江一带声名远播地才女。公元1605年,沈宜修时年16岁。此时,沈宜修嫁给了叶绍袁为妻,俩人门当户对,可谓是一对男才女貌的璧人。沈宜修嫁为人妇后,她将家中琐碎之事打理的井井有条,得到家人的一致夸赞。加上,沈宜修和叶绍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俩人的婚姻生活十分幸福美满。通过记载,沈宜修和叶绍袁共育有五男三女,他们的孩子各个都有出众的文采。沈宜修诗词特色沈宜修的代表作品有《鹂吹集》、《梅花诗一百绝》、《雪香吟》等。通过赏析沈宜修诗词作品,便可了解沈宜修诗词特色。沈宜修诗词风格有点像李清照,言辞之间充满了清丽婉约。沈宜修画像沈宜修少女时期的作品,大多以描写风光景色为主,比如《望江南・湖上曲十二阙》,这一作品中,沈宜修用大量意象渲染了杭州西湖美丽的风光。“湖上山,一抹镜中弯。南北峰高青日日。东西塔锁碧环环。淡扫作云鬓”词的上阕,沈宜修用了湖、山峰、塔等意象将杭州西湖的美景勾勒出来。尤其是,“一抹镜中弯”逼真的展现了山峰在西湖中的倒影。同时,沈宜修借女子婀娜多姿的形态,摹拟了青山具有的妩媚之态。通过鉴赏沈宜修作品还可得知,沈宜修诗词特色非常鲜明,着重以感怀、悼亡、咏物等五个方面为题材,道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在以感怀为题材的作品中,沈宜修用悲伤的字眼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哀痛。这些哀痛主要表现在父母离世、女儿早夭、丈夫宦游等方面。当沈宜修还在少女时期时,母亲便已离世,面对至亲逝去的哀痛,沈宜修用“哭兮不复闻,回肠空自裂”淋漓尽致地展现内心哀痛之情。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沈宜修诗词特色偏向李清照,但是沈宜修诗词作品中所流露的幽怨凄切之情更多偏于朱淑真。
2022年04月16日
1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04-16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允许乐妓穿华丽的衣服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要做的事很多,比如剿灭元朝的残余势力,改善战火摧残的民生,增加财政收入等,但他却花费大量时间,制订出了一系列繁文缛节,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细致入微,可谓空前绝后。他首先规定了全国人民怎么穿衣,天子、亲王、大臣、老百姓的衣服样式,衣服颜色,衣服长度,衣服用料全都做了规定,甚至连袖长、开衩的高度,都规定得一清二楚,衣服上绣的图案也做了明确规定。除皇族外,老百姓不能穿绫罗绸缎,衣服上不能绣大鹏、狮子和云朵等图案,不许使用黑紫绿黄等颜色。每个阶层佩戴的首饰也完全不同,老百姓无论多有钱,首饰上都不能出现黄金、白玉、珍珠、翠玉等珍稀物品,只能用银子。朱元璋还亲自发明了束发用的头巾,是一种网状的,四四方方的东西,还取了个很吉祥的名字,叫“四方平定巾”,坐在金銮殿里,想到自己的子民把四方平定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朱元璋心里一定特别爽吧。朱元璋崇尚简朴,他希望老百姓也勤俭节约,所以规定老百姓的靴子上不能有任何装饰。有人为了漂亮,在靴子上绣了一些小花纹,朱元璋发现后,勃然大怒,好,既然你们不听话,那我就下令让你们从此以后不许穿靴子。官员们的靴子发出的声音太大,朱元璋也不满意,让他们都带上软底皮鞋,进宫后就套在靴子外,出宫了再脱下来。朱元璋大概特别看不惯女人们的打扮,居然专门下旨,严格规定女人的发型和衣饰。没出嫁的姑娘,扎三个小髻,戴金钗,丫环们在头顶上扎髻,穿绢布狭领长袄,下身着长裙。而乐妓不能穿华丽的衣服,只能穿皂色,头上还得戴角冠,这样一来,本来应该花枝招展的乐妓们就想美也美不起来了。除了穿着打扮,行动举止也是朱元璋关注的焦点,对于大臣们,皇帝让你坐你就坐,不许假装客气,皇帝问话,第一次站起来回答,第二次就不用站了。多人说话时按顺序,一个说完了,另外一个接着说,不许随便插话。跟皇帝一起走路,身子要朝北,不许朝南,要是往东西两侧走,就得像螃蟹似地横着走。对于老百姓,见了官员如何下跪,如何磕头,跪在哪儿,都有明确规定。老百姓之间相见,如果是晚辈见长辈,就要行四拜礼,同辈相见,行控首礼。家庭里,子孙每天必须到祖父母跟前请安作揖。各个阶层盖什么样的房子,出行坐什么样的车子,也都有详细规定。这些规定,专制而蛮横,完全是一人喜好,真算得上管天管地管得不许人放屁。只是,这样的管制,除了让老百姓变得死气沉沉之外,并没有保证明朝千秋万岁。
2022年04月16日
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04-16
大明王朝欧阳伦案始末 欧阳伦之死揭秘
欧阳伦案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所以该王朝也沿袭了以前汉王朝的大多制度并加以改革,比如科举制等。在此基础上,明朝还实行严刑峻法,而欧阳伦案就是明朝法纪严明的一个证明。朱元璋像欧阳伦,通过开科取士进入官场,得到了安庆公主的青睐,成为驸马,却因为多次派遣手下出境走私茶叶而被问斩。明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并不是中国的疆土,作为统治者的朱元璋为了进一步控制西蕃少数民族地区,派遣使臣前去与之商定用中原地区的茶叶跟他们的马匹做交换。也就是说控制了茶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控制了少数民族地区,这对于中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普通的茶叶,换来的是将士的战马,还肩负着边境安全的责任。茶叶就此成为战略物资,被列入的禁止出口行列。但是欧阳伦身为皇亲国戚,却以权谋私,派遣自己的手下多次前去贩卖茶叶,地方上的关口对他们形同虚设,相关的税法也被随意践踏。因为欧阳伦的纵容,他的手下在地方横向霸道,随意辱骂打杀官员。常言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不堪折辱的地方官员最终选择了上京告御状。了解了相关情况的朱元璋非常震怒,下令监察机关严查,在得知地方官员所述属实后,派人将欧阳伦斩杀。在明朝,严格的执行“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尽管欧阳伦是驸马,也已然成为了明朝法律下的亡魂。明太祖实行严刑峻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不受侵害,从而诉请整治,但他以身试法,所以死的并不冤枉。欧阳伦之死欧阳伦作为驸马,身份很尊崇,可是他却非要自寻死路。欧阳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也就是当朝的驸马爷,货真价实的皇亲国戚。古时候的皇亲国戚,那就是政治权利的核心,有着无尽的荣华富贵可以享用,当然也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朱元璋与欧阳伦像这样的生活,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但是欧阳伦却不加珍惜,反而自寻死路。身为当朝驸马,他非但不为民请命,反而鱼肉百姓。其实就算他不为民请命,只要安于本分,甚至于贪图享乐,也没有言官会来弹劾他,他依旧可以幸福的生活。在明朝,茶叶是朝廷用来跟西藩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交换的战略物资,官方将其运到西藩,跟当地的居民换取战士的战马,所以朝廷明令禁止私下买卖。 但是就像那句话所说的,不作死就不会死,欧阳伦多次命自己的手下去西藩地区进行茶叶走私,并且纵容自己的手下蔑视王法,折辱地方官员,鱼肉当地百姓。不堪折辱的地方官员一纸状书将欧阳伦的所作所为尽数呈报给了朱元璋,本就注重严惩贪官污吏的,明太祖下令将欧阳伦缉拿归案,斩首示众。从以上行为来看,欧阳伦仗着自己的身份,胡作非为,所以最终才惹得众怒,逼得朱元璋不得不将他治罪,所以说欧阳伦的死真的是自找死路,如果让可以为民请命,可能他的未来就会不一样。驸马欧阳伦喜欢看古装剧的人都知道,如果情节中有人高中状元,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就会发生大的逆转,王爷,宰相之类的高官之女就会赶着前去求嫁,运气好的话,还会被皇帝赐婚,从此成为皇亲国戚。欧阳伦像如果看的是苦情戏,那么这个高中的人就会有一个同甘共苦的恋人,然后展开一系列的狗血故事。但是我们今天不谈论这个,我们要说的是明朝有名的驸马――欧阳伦。欧阳伦本身是进士出身,常言道才子配佳人,欧阳伦能够成为进士,自身一定是非常有才华的。那么这么一个有才华的得到当朝公主的青睐也就很正常了。被公主看上的人,那是非常的幸运的,公主是谁,皇帝的女儿,那可是金枝玉叶,娶到公主就是皇亲国戚了,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就这样欧阳伦凭借着自身的才华成功的跻身皇亲国戚之列,古语有云:“在其位,谋其政”,成为皇亲国戚的欧阳伦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应该为民请命,为江山社稷谋福祉。然而他并没有,非但没有食君之俸,担君之忧,反而以权谋私,鱼肉百姓,成为了江山社稷的大蛀虫。当明太祖朱元璋收到地方官员的举报,说欧阳伦走私茶叶,贪赃枉法时,这个男人并没有站出来承认,反而让自己的老婆安庆公主替自己顶了罪,当时朝廷法纪严明,严格执行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安庆公主就这么被斩首了,作为其丈夫,并没有给妻子一方平安,反而要在妻子庇护下苟且偷生,真不知道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好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皇帝明察秋毫,终将欧阳伦斩首以儆效尤。堂堂驸马最终落得个这样的下场,真不知该是谁的悲哀!明朝欧阳伦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正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当时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的起义军,朱元璋也在起义军之中,并且抓住了时机发展了己方势力,最终在1368年称帝。欧阳伦像朱元璋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知人善用,曾颁布“设文武二科取士”的命令,广泛吸纳先进的知识分子为自己效命。明朝的科举制度分为秀才――举人――进士,其中进士又分为中央会试和殿试。欧阳伦是进士出身,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故事就此止步,或许欧阳伦的人生会有另一番的天地。名落孙山的人会哀叹时运不佳,命运不济,但是就欧阳伦来说,人生可谓是一帆风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的欧阳伦在洪武十四年迎娶了皇帝的嫡女安庆公主,也就是朱元璋跟孝慈皇后所生的女儿,人生不可谓不圆满。然而身为当朝驸马的欧阳伦并不满足现状,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何况是当朝驸马!权利在手的欧阳伦开始以权谋私,进行茶叶走私,作为皇亲国戚,非但不以身作则,为百姓谋福利,反而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大肆鱼肉百姓。运用手中的权利,占用地方车辆,视法律为无物。更甚至地方官员勤廉爱民,不愿为其做事或者已经与之同流合污,但是所做的事情让欧阳伦并不满意,那么该官员轻之,就是一顿大骂,重则是被罢官甚至丢了身家性命。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最终这些所作所为被上报给了朱元璋,欧阳伦被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2022年04月16日
7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2-04-16
姚广孝是怎样的人?姚广孝与刘伯温关系好吗
姚广孝,生于公元1335年,去世于公元1418年,小的时候交姚天僖,出家为僧之后,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暗,号独庵老人、逃虚子,后来因为帮助朱棣谋得江山,因而被赐予广孝之名。姚广孝是历史上著名的僧人、诗人、谋士、政治家、佛学家,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四十多岁的时候,被朱元璋宣宗,随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后来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姚广孝建议朱棣举兵反之,并帮助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并且登基为帝。朱棣登基之后,姚广孝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此后姚广孝淡出政界,居于佛寺清修。公元1418年病逝于庆寿寺中,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姚广孝虽然是个僧人,但是却不是一个纯粹的僧人,相比于僧人姚广孝更像还是一般文人。姚广孝三十多岁的时候游历四方,于吴中许多文人都相交甚秘,其中包括高启、杨基等人。姚广孝与这些文人一起交游酬唱,评书品画,所以有人把他列为”北郭十友“之一。姚广孝与北郭诸友同游,饮酒、吟诵,颇得逍遥情致。在这期间,姚广孝与好友经常作诗相赠。姚广孝作《题张山人适乐圃林馆十首》:”去官归故里,侨隐倚高林。花月尊前友,松风席上琴“记辞官归隐,与诸友相交之情。后又作”巷僻无车马,闲扉掩薜萝。笼驯传信鹤,池蓄换书鹅“,写乐圃林馆幽静、空寂之味。姚广孝像文人,并不止表现在他与文人相交的洒脱肆意,更体现在他对功名的追求上。姚广孝年轻的时候出家为僧,跟随诸多名僧演习佛法,四十多岁的时候,参加朱元璋选调才能僧侣的考试,并且被朱元璋选为燕王朱棣随侍。若真是一个一心向佛之人,只怕会远遁俗世。就算涉足红尘,也不可能参与进黑暗的官场中。但是偏偏姚广孝不仅入世了,而且还特地参加了朱元璋的选调之会,那么也就意味着姚广孝是有名利之心的。同时建文帝开动削藩政策的时候,是姚广孝建议朱棣举兵。若真是一个一心向佛之人,绝不会提出这等增添杀孽之事。古代的战争比之今日的战争更加惨烈,完全就是拿士兵的命去填,所以说姚广孝不像一个和尚,倒更像是一个文人谋士。姚广孝辅助朱棣登基之后,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他却毫不留恋,拂袖而去,不带一丝眷恋。对于权势的不留恋,让人看到了这个男人的可怕之处。他不贪权不恋势,却偏偏推动了靖难之役的发生。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男人毕生的追求,也许只是改朝换代,颠倒乾坤,辅佐一位帝王登基,以此证明他的能力呢?姚广孝此人与明初谋士刘伯温近似,他们都是辅佐帝王登基的有功之臣,都是羽扇纶巾之辈。那么这两人之间,是否存在有一定的关系呢?从史籍上看,刘伯温辅佐朱元璋谋取天下,姚广孝支持朱棣夺得江山,一个是洪武朝,一个是永乐朝,两人好似并不处在一个阶段上。不过两人都有共同的好友是宋濂和高启,那么很有可能这两人实际上是认识的。这两人发光发热的时间不在同一个阶段,但是都让后世人见证了他们的手段谋略。若是拿两人相比的话,还是刘伯温更胜一筹。毕竟”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不是随意说说的。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22年04月16日
46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2022-04-16
朱见济与朱祁钰有何关系?朱见济当皇帝了吗?
正统十四年,统一蒙古各部,称雄西北的瓦剌部首领也先,以明朝拒绝两族贸易为理由,发动了对明朝的战争。时为明朝皇帝的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在王振的鼓动下,不顾群臣反对,坚持御驾亲征瓦剌。明英宗此次亲征,时间紧急,准备并不充分,虽然率领了浩浩荡荡五十万大军,但是走到半路的时候,就出现了粮草不足的情况。再加上明英宗任命完整全权受理军政大权,在不懂军事的王振的一通乱指挥之下,更是使明军陷入了被瓦剌部包围的困局之中。在敌军围困,粮草不足的,军心涣散的情况下,明朝五十万大军皆被也先所破,就连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首领俘虏。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后,瓦剌拒绝放回明英宗。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征得太后的同意后,于谦、王直等大臣拥立当时的钺王朱祁钰登基为帝,史称景泰帝。景泰帝登基之后,于谦等人死守京城,击溃了来犯瓦剌军队。在景泰初期,朱祁钰的确政绩不错,但是等他当了一段时间的皇帝之后,私欲膨胀,不仅想要自己当皇帝,还想要将这个皇位传给后代。朱祁钰继位之初,就将明英宗朱祁镇之子朱见深册为太子,等他想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之后,就开始了废除太子,另立皇储的一系列动作。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当上皇帝,朱祁钰不惜威逼利诱,甚至是用贿赂的手段来拉拢大臣,经过他的一番苦心之后,终于废去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就是历史上的怀献太子。朱祁钰对朱见济可谓煞费苦心,为了保证他皇储地位的稳固,硬是将自己的皇后汪氏废掉,改立朱见济的母亲杭氏为后。只不过天不遂人愿,朱见济虽然最终当上了太子,但是却没有当皇帝的命。朱见济与景泰三年四月乙酉被立为太子,但是景泰四年十一月辛未就夭折,谥号怀献太子。朱祁钰想要皇位流传下去的愿望破灭,就连他自己也被干下了皇位。朱见济去世之后,石亨等将领拥立当时被困居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复辟,经过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改元天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复辟成功的皇帝。朱祁镇重登皇位之后,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废除怀献太子朱见济的太子封号,改为怀献世子,此后直至南明灭亡,朱见济也没再被承认为太子。
2022年04月16日
1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